广袤的豫北大地上,在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的一座小院里,屹立着一块刘邓大军石林会议纪念碑。1947年6月10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、政委邓小平在这里驻扎休整,并召开著名的石林军事会议,研究了强渡黄河、挺进中原、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军事部署,成为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重要标志。这里保存的一张张历史照片,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实物,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,成为战火硝烟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历史见证。
将军槐与“四不走”军纪
走进石林会议旧址,每个人都会首先被一棵郁郁葱葱、枝繁叶茂的大槐树所吸引。这颗槐树被这里的老百姓亲切的称为“将军槐”。据老人们回忆,刘邓大军驻扎在石林期间,刘伯承司令的一匹战马不小心啃食了邻居家的一颗枣树,他知道后,说了一句话:“毁了百姓一颗苗,要还百姓一片林。”于是,就和战士们一起种下3棵槐树。随着岁月的更迭,目前仅剩下这一棵槐树,中间一度濒临枯死,近几年又枯木逢春、绿意盎然,越长越茂盛。从“将军槐”上,我们可以感受到刘邓大军严明的军纪以及刘邓首长的为民情怀。
“将军槐”是刘邓大军在石林制定并推行“四不走”军纪的一个缩影。“院子不打扫干净不走,损坏东西不赔偿不走,借的东西不还清不走,水缸不担满不走”,体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良传统,折射了共产党人不负人民的初心和使命。
军纪制定了,关键看执行。
时至今日,石林的老人们提起刘邓大军依然记忆犹新:“那兵好着呢,跟咱老百姓可亲哩。当兵的见了都是一个劲儿地叫大爷、大娘、大哥、大嫂,还帮咱担水、扫地、割麦子,跟自己家人一样。”满头白发,已经90岁高龄的郭运香是当时村里的妇救会主任,她回忆,一天她被村里通知开会,到了地方,两个穿着打着补丁的灰色制服的人问她:“部队用了你们村多少粮食?给你们钱了没有?部队的纪律咋样?给你们找麻烦没有?……”回到家后,住在她家里的士兵问她:“大嫂,你知道你今天见的那个高个子是谁不知道?”她摇摇头说不知道。人家悄悄地告诉她,问话的高个子是叫刘伯承,还有一个个子低的叫邓小平,他们的部队是刘邓大军。
在纪念馆的陈列柜里还放着一颗子弹,这颗子弹虽然不是当年的“原装”,但它承载着一个故事:一位武功队长滥用子弹射杀老鹰,最后被刘伯承司令好一阵批评教育。战争岁月里,物资匮乏,每一颗子弹都能消灭一个敌人,每一颗子弹都显得弥足珍贵,刘邓大军倡导厉行节约,反对浪费,这一点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。
在这之后,刘邓大军9000人入太行,30万大军出太行,发展如此迅速,就是得益于以“四不走”为代表的严明军纪,以及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传统。
拥军歌见证军民鱼水情
从刘邓首长旧居向东走200米,就到了素有“华北第一柏”之称的“将军柏”。虽然如今已经1476岁高龄,仍然枝繁叶茂,郁郁葱葱。野战军的首长闲暇之余,在这株古柏下的大石棋盘上对弈聊天,故人们又称之为“将军柏”。
“将军柏”下有这样一群人,最小的40多岁,最大的已经80多岁,她们身穿小花褂子,每周二在“将军柏”下唱红歌。这里的红歌独一无二:“叫声老大娘,听俺把话讲,住到恁家里,给恁打扫光,依得儿呀得儿喂得儿喂呀,给恁打扫光……叫声老大娘,听俺把话讲,喝了恁的水,给恁挑满缸,依得儿呀得儿喂得儿喂呀,给恁挑满缸。”刘邓大军走后,当地老百姓为纪念这段军民情谊,编写了《叫声老大娘》《参军十劝》《担水歌》等拥军歌曲,朴实的歌词,优美的旋律,经久流传不衰。
“谁爱唱谁就来,没啥要求。”76岁的“红歌队”队长李秀荣说,“一开始只有十几个人,现在有三十多个人,有在新区(淇滨区)住的,有在老区(山城区)住的,但一到星期二,大家就会抽空来到这里,不管年龄大小,唱起红歌来个个都很厉害。”如今,“红歌队”已经成为村中一景,经常有周边的中小学生到此聆听,红色歌曲已经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载体。
红歌不是凭空产生的,那是因为刘邓大军严格执行“三大纪律、八项注意”,和驻地群众打成一片,而且部队走到哪里,就把好事做到哪里,访贫问苦,帮助群众担水、扫地、种田,把人民群众视为自己的亲人,和石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义。
正是因为刘邓大军不侵占老百姓一针一线、一草一木,老百姓看到了这点点滴滴桩桩件件的事情,从内心里认可了共产党,认可了当时还不知道名字的刘邓大军。
只要真心对待老百姓,老百姓就会真心拥护你
刘邓大军靠着严明军纪,得到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爱戴。在石林会议旧址的军事设备展览馆,摆放着织布机、担架、棉衣等珍贵文物,这都是军爱民、民拥军的历史见证。
解放战争时期,石林镇都是山岗薄地,地瘠民贫,但石林百姓却能节衣缩食,倾其所有、心甘情愿地为刘邓大军提供物资所需和后勤保障。据老人们回忆,刘邓大军在石林地区作战期间,群众赶做军鞋1000多双,缝制军服700多套,接收救护伤员200多人。
在石林,过去是家家有纺车,户户来织布。展厅里有辆织布机和纺车,是中石林村军属苗修老人捐赠的。当年,他织过布,缝过棉被,做过军衣,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如今,农村炕头的老粗布也成为了时尚元素,村民们又开发出倍受市民青睐的家纺制品,绿色环保,健康生态,成为石林群众致富的一条路子。
为了纪念“石林会议”,保存好战火硝烟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历史见证,鹤壁市有关部门走访调查了20多名在世老革命、历史见证者和军地研究人员,翻阅了大量革命文献资料,搜集珍贵照片30余幅、革命文物100余件,记录了《将军槐的由来》等革命故事20余个,筹建了刘邓大军石林军事会议旧址并免费对外开放。
2006年,这里被评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河南省德育教育基地,2008年被命名为河南省红色根据地革命老区,2016年又入选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。如今,石林会议旧址每年都能免费接待近百个单位参观学习,成为豫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。(驻省文化和旅游厅纪检监察组 路佳坤)